蒼蠅王 The Lord of Flies
『蒼蠅王』,知道這部電影很久,那是老外朋友跟我說的,
他告訴我說他看了這本書三次!但是…本小姐一直沒有要看的意願。
有一天在逛書局的時候,我看到他的電影vcd我還是買了,
但是買回來幾個月我都沒有將他拆封,感覺還沒到…
呵呵~反正很多時候我買帶子都是這樣,先買然後才慢慢看,只
是我買了我一定會看,只是不一定會是那一陣子而已。
『蒼蠅王』是一本文學作品,是在事後被改編為電影作品的。
他的作者是英國作家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1911~1993),是一九八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蒼蠅王』(The Lord of Flies),是他在1954年時後的作品。
電影有兩部,一部是在1963年拍的,在1990年的時候再被翻拍一次。
『蒼蠅王』在表面上描寫一群英國男童,年紀從六歲至十二歲,在核子戰爭的威脅下,
飛機在疏散時遭到擊毀,被棄置荒島的故事,而在那上演一齣人性墮落的故事。
高汀將全體角色設定在小學階段,因為這個年齡層最少受到社會污染,這是他在一次訪談中說的:
孩童是那樣無助和脆弱,因此他們可能對同伴作出最恐怖的惡行。脆弱的事實,
再加上對自己的本性無知--雙胞胎會將同在母親胸前的兄弟推開,無法瞭解他們在傷害自己,
不能明白這樣的舉動違反社會的規範--這是無知。我們卻當作天真。
我就犯這樣的錯。我相信罪惡的根源,早就烙在孩童身上,一旦有機會外顯,
它所表現的就是自私;當然,原罪和自私,是兩個可換用的詞。
這是高汀的想法,而我的呢?小孩或許是天真的,但是是在他們還沒有吸收很多東西以前,
在那時候或許是有童真可言的,但只要他們開始知道要擁有這個念頭開始,純真就已經慢慢的走開了。
是我們把人性看的太過神聖還是我們都不願意去承認醜陋的那一面呢?這是一個很矛盾的議題,
在這電影裡有幾個較為特出的演員象徵著不一樣的人性。
在一個小島上,剛開始是無有無慮的,但是時間就了問題就會產生,不管在那裡,就算我們生活中都一樣,
因為那是人性!只是這一次表現人性的是一群小孩,一群我們覺得應該屬於純真的小孩身上。
在理想與現實中,我們可以選擇的又是什麼東西?不要說你會選理想,理想很多時候是需要很多現實來實現的!
只是我們看到的是殘酷的事實而已。不要說是一個無人島上,就算把我們放在一個空間裡我們也
都會崩潰,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為了將恐懼解除就是將自己裝的比較凶,因為隻有那樣才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不是個人的善與惡,而是一個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與行為,不要告訴我你不會!
當你認識了一群新朋友他們的舉止作息和你過去是完全不一樣的,再想出久了能擔保自己不會變嗎?
不完全,但也不會不被改變吧?人類的心靈可以很單純,但是他也是一個邪惡的根源,
只是邪惡的根源沒有被發掘而已…
前幾天會想將他開封是因為朋友說那很噁心,但是看完了以後其實覺得還好,只是小孩子的純真在電影裡消失了,
而更佩服這些小孩的演技和勇氣,演完之後應該需要接受滿多的心理輔導吧?
可是這電影讓我想去看這一本有名的書,這是第一次讓我因為電影而想看原著書的例子。